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资讯> 高校动态

北京理工大学推进产学研用试点培养创新人才

今天30高考网小编整理了北京理工大学推进产学研用试点培养创新人才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北京理工大学推进产学研用试点培养创新人才

近年来,高校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高。但也存在科研创新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或科技成果使用效率和效益不高等现象,突出表现是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10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京理工大学成为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的部属高校之一,具体承担“高等学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改革试点”项目。在此项目的推动下,学校启动了一系列围绕产学研合作,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体制创新工作,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等多方面锐意改革,取得了可喜成效。本版今日聚焦北京理工大学的经验做法,希望引发关注。

——编 者

这是一所在我国科技创新的历史上,书写过浓重笔墨的大学。

我国第一辆自行设计制造的轻型坦克诞生在这里,我国第一套电视发射接收设备诞生在这里,我国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诞生在这里,我国第一个以武器系统终端毁伤技术为特征的学科群也诞生在这里,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我国第一个飞行器设计专业同样诞生在这里。

这就是创建于70年前,中华民族挽救危亡的关键时刻的北京理工大学。70余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在我国自主研发、科技创新的历史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2010年开始,北京理工大学作为国家“高等学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改革试点”,更是肩负起了做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先行者的重任。

走进这所大学,你会发现,在这里,每个人的心底都蕴藏着一个强烈的“创新梦”。

理念——让“金娃娃”从实验室走到市场

在北理工,有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故事,一个有关打破思想束缚,激发生命活力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所。雷达所在我国雷达研究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毛二可院士领衔的团队自主研发了多种新体制雷达、导航终端接收机与芯片等系列产品。

尽管北理工雷达所每年都产生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但由于体制机制、利益主体、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一些成果在评审与发表论文后,往往被锁进保险柜束之高阁。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一直不能尽如人意,教师们想要成果转化更是徒有一腔热情。

2008年,雷达所的发展更是面临“两个等待”的生死考验。一是等钱干活,搞科研需要申请项目经费,很多创新思想因为缺乏经费支持而胎死腹中;二是等人干活,因为没有编制,需要的人才招不来。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改革与先行先试的政策犹如“一夜春风”吹暖了北理工。雷达所抓住机遇,组建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走上利用学科性公司探索高校自主转化科技成果的新道路。这是北理工依据新政策成立的第一个学科性公司。2010年,作为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又启动了一系列围绕产学研合作,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体制创新工作,为飞速成长壮大的雷科公司构建了更加宽松与和谐的发展环境。

雷科公司的经历给学校很大的启发。“要鼓励引导教师将已有的创新成果转化到产业中,不要把‘金娃娃’抱在怀里不放手,要让‘金娃娃’跑到市场上造‘金砖’”。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强调,一方面,高校科研在选题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就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思考,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主动将教师送到企业去传经送宝,推广研究成果,加快成果转化,并主动将企业富有技术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人员请进学校,开展协同创新研究。

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一项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甚至走向国际。今年年初,学校与波兰著名电网公司TAURON集团、华沙理工大学正式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标志着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零排放电动大客车技术即将走出国门,远赴波兰。

人才——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2007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北京市海淀区北清路的一片荒地上,把自己“捣鼓”出的电子控制盒装进一架大航模里,田刚印、满意,两位年轻人的第一架无人机颤巍巍地飞了起来……当时,走出北理工校园仅2年的两个大男孩谁也没想到,几个月后这个“盒子”卖出的近30万元成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而6年之后他们更是在无人直升机领域成为领军人物。

2012年年底,两位年轻人创办的北京中航智科技公司研发出了世界上首架电控共轴无人直升机。还在试飞阶段的飞机已经收获第一笔千万元订单。

从在学校内热爱科技创新的大学生,成长为无人机研究领域“响当当”的人物,田刚印和满意的经历代表了北理工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青年人成长的轨迹。

一直以来,北理工以培养学生具有“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为目标,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建立资源倾向优秀生源、优秀生源汇聚优秀导师的机制,激活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努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实践创新”的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学校还专门实施“明精计划”,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政策支持给创新人才培养以倾斜,北理工努力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基本规律,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及早加入科研团队,在实践中接受锻炼。

在北理工的领导团队心中,一个理念十分清楚: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科技创新持续发展、产学研合作深度发展的原动力。放眼国际,硅谷60%到70%的企业都是由大学师生创办的,微软、雅虎、谷歌等最初都是由在校大学生创办的。

因此,必须坚持“一切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一切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一切从奉献伟大祖国出发”,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校长胡海岩院士如此强调。

机制——到经济建设主战场中攻坚克难

通过制度引导科技创新、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需要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更需要用完善的机制来提供土壤、保驾护航。对此,北京理工大学做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一方面,学校转变科研评价机制,改变单纯依据经费多少、论文数量、获奖层次来鉴定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和教师评聘办法,把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转化利用情况、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情况作为评价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建立多层次分类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到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寻找课题、攻坚克难。

同时,学校注重完善科研立项制度,在课题立项上,以教师个人研究兴趣和专长为中心向以国家重大需求为中心转变,更多地支持与国家和社会需要密切结合的科研课题,支持能产出相关技术的组群项目。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在教学评估、重点学科和学位点申报、人才计划、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形成有效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在产学研合作初期不具备实力的教师采取“放水养鱼”政策,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经过多年的探索,尤其是试点改革项目实施以来,北理工立足国防重大需求,发挥国防学科优势,更加注重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共同研发,创新军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了以校促军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在提升参与国家高端重大科研项目能力、促进“军转民”科技成果和“民转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发展。在提升参与国家高端重大科研项目能力方面,通过以校促军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在与军工企业合作的关键攻关技术研发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科研能力强、专业素质高、攻关势头猛的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如杨树兴团队、陈杰团队、付梦印团队、陈家斌团队等,为我国国防科技、国防工业发展和国家强军强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民用科技方面,北理工在绿色能源、新型材料、电动车辆、生物技术、弹药技术等领域形成了科研优势,如孙逢春团队、赵家玉团队等在军用技术应用于民用产品方面承担了国家级重大战略任务。在“民转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杨荣杰团队等也积极将重大关键技术进行军用和民用的产业化转化,为企业盘活、产业振兴做出突出贡献。

“在北理工,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个梦,一个创新的梦,一个创新的中国梦。为了这个梦的实现,我们愿意以改革者之姿,做更多的探索和更大的努力。”郭大成说。(本报记者 赵婀娜)

以上,就是30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北京理工大学推进产学研用试点培养创新人才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