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校选择 >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所在地:山西

高校隶属于: 山西省教育厅

学院设置

School sys

工会学院

工会学院前身是工会学系,创建于1984年,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原中国工运学院)最早成立的系,也是学院开展特色学历教育、干部培训、工会理论和工会工作研究的主系。建系近30年来,为工会及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毕业生。

1992年,工会学系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成人劳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本科生。2003年5月,中国工运学院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改建为劳动关系和工会学系。同年9月,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第一届普通本科生。2004年底,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劳动关系和工会学系改为工会学系。2009年3月,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本科专业并入工会学系。2011年6月,工会学系更名为工会学院。

目前,工会学院开办有社会工作和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两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本科专业是我国目前第一个以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为方向的普通本科专业。工会学院共有在校普通本科生500多名。

工会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敬业勤勉和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目前共有24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13人。获得博士学位者14人、获得硕士学位者7人,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2人。专任教师中大多数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学历背景,师资力量雄厚。

工会学院建有一个规范专业的社会工作实验室供教学使用,并与劳动、民政、社会保障、工会、社会服务、社会福利、企事业、社区、中介机构等相关单位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

公共管理系

公共管理系成立于2003年,而其专业建设和发展则要追溯到1989年。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对人才的需要,1989年中国工运学院(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立了劳动经济系劳动经济专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目前在全国各地各行业承担管理工作并发挥重要作用。

  1999年根据教育部高等院校专业目录,劳动经济专业调整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经济系并入工会学系,在此期间,劳动经济专业为工会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3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国工运学院由成人高等院校转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了学院的正规化和长远发展,成立了公共管理系,下设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三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普通本科学生。  

公共管理系拥有一支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承担了本系三个本科专业的授课任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北京市等众多科研项目,取得了质量较高的科研成果。

  公共管理系全体教职员工对专业建设充满信心,对教育事业满怀热忱。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领导下,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部署,将各专业办好、办出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管理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法学系

法学系组建于1986年,由我国著名法学家、新中国劳动法学科的奠基人关怀教授亲自主持创办并担任第一届系主任。二十多年来, 法学系一直以劳动法为专业特色,着重劳动法的教学和研究,为社会和各级工会培养了大批劳动法律专门人才。自2003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后,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专业的本科生,成为全国唯一以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为专业特色的本科专业。法学系秉承保持法学学科体系完整,遵守法学本科教育通则,突出劳动法专业特色的指导思想,确定培养法律特别是劳动法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 2007年、2008年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专业被确定为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经济管理系

经济管理系其前身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企业管理教研室。1984年,经全国总工会决定并经国家教委批准,全总干校改制为中国工运学院,企业管理教研室改建为劳动经济系,并于1996年开始招收成人本科生。1998年,劳动经济系与外经贸系合并,改名为经济管理系,共设立工商管理、财务会计、经济贸易、经济学四个专业。2003年5月,中国工运学院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后,经济管理系先后开设了工商管理、经济学和财务管理三个普通本科专业,目前有在校生700余人。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复合性、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构建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学校开展了辅修第二专业(学位)教育。该项工作已在财务管理专业进行试点。

经济管理系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立足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和财务管理人才。最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就业质量较高,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是在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攻读硕士学位、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等。

劳动关系系

劳动关系系建于2005年1月,前身是工会学系。劳动关系系是学校开展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和劳动关系研究的基干系,是全国首家被教育部批准设立劳动关系普通本科专业的学系。目前,劳动关系系设有两个普通本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劳动关系专业,在校本科生近600人。

劳动关系系拥有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学系师资力量雄厚并充满朝气,一批在社会和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在该系任教。全系现有教职员工24人,其中教师19人,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9人,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13人。

劳动关系系下设两个教研室,即劳动关系教研室和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两个研究所,即劳动关系研究所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本系承担着全国工会干部培训和本科、专科及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其中,劳动关系教研室一直是学校劳动关系领域教学研究的主力,在劳动问题、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工会问题研究方面以及劳动关系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2008年以来,劳动关系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建设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第一项进展是2008年10月劳动关系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类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二项进展是2009年7月,由本系牵头建设的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经评审专家现场考察和评审,获评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第三项进展是2011年劳动关系专业获评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第四项进展是公共管理(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获试点建设单位资格,即将招生;第五项进展是2012年7月,本系参与建设的学校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经教育部评审专家评审,获评高校十二五时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劳动关系系与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门头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甘家口街道、北京建工集团、北京二商集团等单位签约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在接待学生参观访问、实习实训乃至促进就业方面已经发挥了显著作用,成为了与课堂教学并重的第二课堂。

本系教师参与编写的国家职业标准劳动关系协调员于2008年3月公布,本系教师亦广泛参加了相关培训教材的撰写工作。这项工作的启动为今后专业学生的培养以及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本系非常重视学生的科研工作,将学生科研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建设纳入专业培养方案。2011年度学生科研立项共13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优秀本科学生创新项目共6项、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共2项。学生发表论文共7篇,计划出版2005-2008级两专业学生优秀毕业论文。本系隆重举办了首届北京市模拟集体谈判大赛,召开了两届大学生劳动关系论坛,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劳工关系学系签约,促进师生互访交流。

本系2012届毕业生共162人,其中劳动关系专业52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10人。全系就业率为99.38%: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99.09%,劳动关系专业为100%。

劳动关系系将以学科建设为主导,以高质量教学和高水平科研为中心,以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学科特色和优势专业建设,近期目标是2013年开展公共管理(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长期目标是把劳动关系系建设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劳动关系专业教学和科研基地。

文化传播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前身为建立于1982年的学院基础部文化教研室。1994年,文化教研室转入工会学系成立公关文秘专业,开始招收公关文秘专科学生。1998年,该专业并入职业教育学院继续招生。2000年,专业调整进学院英桥职业教育学院,同时专业与所合一,成立中国文化与传播研究所。2003年增设文化传播专科专业,与文秘专业同时招生。2004年底,学校为适应开展普通本科教育和文化传播研究需要,而设置文化传播系。本系的创建,为学校提升文学艺术素质教育与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和培养文艺、新闻人才,奠定了厚实的基础。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汉语言文学本科、新闻学本科两个专业并招生。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方向)本科专业,并于同年招生。2009年,文化传播系升为文化传播学院,并经教育部批准增设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这是我们学校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艺术类本科专业。09年3月,李双院长兼职中国职工音像出版和中国职工电化教育中心负责人,从而拥有了全高清设备的400平米演播厅以及诸多先进的电视制作后期设备,以之作为实验教学基地,为本院学生教学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09年4月,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专业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专家评审。迄止今年,本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方向)四个本科专业。 文化传播学院尽管历史不长,但师资优秀,工作勤勉,严谨负责,业绩突出。20多年来,学院教师在全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07年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获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08年教学团队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截止到2012年,学院教师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项,北京市教改项目1项,全总重点课题5项。 现在,文化传播学院共有41名专职教师,教辅工作者5人。获得博士学位者29人、获得硕士学位者12人,兼职教师13名。这些教师学养深厚,工作负责,德才兼备,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其专业背景涵盖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传播学、艺术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些还是该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自09年起,学院介入中国职工电教中心、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中国工人》杂志社的管理,并与中央教育电视台、全总宣教部、国际部、《工人日报》、中国工人出版社,以及许多大型企业集团的文化、宣传和教育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为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传播学院全体教职工,对学院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使命感,将严格履行职责,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和学院部署,将本学院各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安全工程系

安全工程系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5年成立的一个教学部门,而其专业建设和发展则要追溯到1984年。早在1984年,学院就创办了劳动保护管理系,并于1985年招收了劳动保护专业第一届大专班学员,这在全国是比较早的。2002年学院开始招收高职学生,根据教育部高等院校专业目录,劳动保护专业更名为劳动安全卫生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为培养懂法律、会管理、有技能的劳动安全卫生的专业人才。由于本专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得到各方面的首肯,在国内职业安全卫生界有一定社会影响。已毕业的劳动安全卫生专业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后,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2005年9月,安全工程系设置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其专业方向为劳动安全管理,从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角度,以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劳动卫生问题作为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研究方向。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包括劳动安全问题,即伤亡事故的预防、控制,而且包括劳动卫生问题,即职业危害、职业病防治等内容。可以说,在国内众多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中,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是唯一一个以劳动安全卫生体现自身专业特色的。特别是考虑到目前我国职业危害相对严重,职业病发病率逐年增加,职业卫生工作亟待加强,而职业卫生方面的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2010年安全工程专业设置职业卫生方向,加强职业卫生问题的研究和增设职业卫生方面的课程。这样,安全工程专业培训的人才符合我国将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一体化的监督管理模式,也与国际上安全与健康一体化的管理体系相吻合。

此外,安全工程专业还设置了公共安全管理方向。2006年1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公共安全列入十一五重点研究领域,政府为公共安全理论研究提供了政策与制度上的大力支持。随着公共突发安全事件的日益增多,各级政府应对公共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面临挑战,亟需大量公共安全管理专门人才。由于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需要,造成目前处理公共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和经验明显不足。安全工程系主动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在劳动安全管理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又设置了公共安全管理方向,培养从事公共安全技术、公共安全管理的专门人才。这是目前国内安全工程本科教育唯一一个专业发展方向。2007年9月已招收首届安全工程专业公共安全管理方向的本科学生。可以说,该专业方向的设置,意味着我院在专业发展和扩大就业上赢得了先机。

2010年,安全工程专业实行新的招生和教学模式,即招生时不分专业方向,本科一年级统一安排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进入二年级后,开始按专业方向进行教学,学生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劳动安全管理方向、职业卫生方向、公共安全管理方向)进行相应的专业学习。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高职学院)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三位一体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作为普通本科院校中开设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高职学院共享本科教育的优秀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具有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独立的教学和实训设施,高职优秀毕业生有机会升入本校本科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高职学院现设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方向)、主持与播音等七个专业,其中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方向)专业和主持与播音专业为校企合作的共建专业,旨在依托企业在应用实践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就业资源,结合学校在理论教学和管理上的优势,共同培养相关行业的优秀人才。

高职学院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职教师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专业课教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共享本科优秀师资,同时长年聘用国内相关行业高级技术专家担纲应用技能课程的教学,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学院建设有酒店实训模拟实验室、餐饮模拟实训室、语音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数控实验车间、专业CAD、CAM实验室、服装实训车间、静物室、立体剪裁室、服装专业工作室、形体训练室、化妆室等20多项专业实训设施,以满足实训教学需要。

高职学院一直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的培养原则,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具体职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个体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教学管理上科学合理,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和行业的发展及时完善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用于指导教学;课程设置上宽专结合,既面向就业,又兼顾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需求;学生管理上既严格又体现人文关怀,形成了专职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学生管理队伍,为学生的大学生活提供全面的指导。

高职学院积极拓展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积极与日本、法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赴国外继续深造,就业和夏令营等进修和学习机会。酒店管理专业依托北京春晖园温泉度假酒店为基地,开展工学结合模式的合作办学。

高职学院学生社团组织健全、学生课外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学生展示个人才艺、培养兴趣爱好和拓展综合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高职学院在全校性(包括本科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及竞赛中一直名列前茅,体现出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素质。

高职学院历年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后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和社会的赞誉。

高职学院将按照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的统一部署,依托本科教育的基础优势,突出高职学院的办学特色,研究高职教育的类型、特点,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坚持把教学质量、技术特色、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我们的目标是:把高职学院办成与企业联系密切、在行业影响较大、毕业生受到普遍欢迎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择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