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高三开学一个多月了,小雅总是高兴不起来,感觉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自己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亟待加强;另一方面是自己和妈妈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妈妈说的话令自己厌烦,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小雅认为,父母总是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理解问题。有关高考的事情父母漠不关心,只关心能否考进名校,话里话外暗示应该达到高标准,必须要超过身边同事的孩子。虽然小雅嘴上不说,但心里认为自己不需要父母指点未来,想要自己说了算。
虽然平时和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比较多,可小雅很少和他们说话,因此少了很多亲子间的交流,彼此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小雅经常拿着手机玩儿,周末休息时也不与父母交流,基本上是各干各的。这些更加剧了小雅和父母间的隔阂。
这些问题像一块大石头压在小雅心上,她想解决但又无可奈何。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情况呢?小雅该怎样调整?
分析
频率不同
虽然大家身处同一空间,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不在同一个频率上,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话题,很难达到心与心的触碰,很难产生交流。这种频率的不同是由于把自己框在一个小的界限里,不能与他人产生关联。如果双方都能把心打开,用心关注彼此的需求和感受,心灵就会产生共振。频率一致能更融洽地走进彼此的精神世界,最终双方易形成共赢模式,一同开拓,彼此照应,走向未来。
过分在乎结果
我们都知道未来不可预测,没办法设计好的结果。可在学习上,考生和父母总想追求过高的结果。其实,目标设定不能太高,要有适度弹性才容易达标。
不要太在意结果,因为结果是不可控的,而可控的是当下,是自己的努力。过于注重结果会产生很大压力,反而对自己的投入程度、增长知识的能力有害无益。所以,无论孩子还是父母,都不要太注重结果。
不能体谅父母的心
父母最希望的就是孩子平安,学习上也能顺利,能认真学习考上一所好学校。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其实他们更看重的是孩子是否用心学习,用心生活。现在的孩子普遍有独立的个性,独特的见解,容易对父母持怀疑态度,质疑父母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有时甚至在心里、语言和行为上与父母产生对立,父母会因此伤心。这种情况下,心和心是不共融、不相通的,父母和孩子间有隔阂间隙,孩子不能体谅父母的心,对父母来说是一种伤害。
支招
接纳父母的不足
父母和孩子不是一个年代的人,自然有很多区别,有很多价值观、世界观上的不同,难免有分歧和观念上的冲突,这都是正常的。父母说的话、表达的意思,很有可能和时代脱节,有点“老土”。可是,有“不足”的父母需要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想想十几年后自己做了父母,不再顺应时代的潮流,如果被自己的孩子嫌弃是怎样的感受?所以,对待父母的“不足”,要保持尊重,尽量体谅理解,实在不能理解的可暂时搁置,不要和父母争吵、辩论。
“自转”起来
考生要自强自立,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尤其是高三阶段。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孩子要提前进入状态,并不意味着拼命学习就代表一种高度投入的状态,一种有利于学习和发挥的状态。考生要像地球自转一样,把学习及其他各方面运转起来。就好像机器上了发条一样,有了力量和动力,才能认真投入学习、投入生活。
走入父母的心
父母不指望孩子回报自己,只是单纯地希望孩子好。如果孩子能体谅父母,对父母来说就是最大的慰藉。虽然父母不一定表达,但心里会暖暖的。一家人其乐融融,这也是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父母像天像地,“天清地宁,风调雨顺”,家里和谐太平,孩子才能安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学习状态也容易调整到最佳。(作者: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教师 王世强)
以上,就是30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专家为高三生支招:学会接纳“不完美”父母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