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资讯> 考生必读

把握当下 拒绝彷徨

今天30高考网小编整理了把握当下 拒绝彷徨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把握当下 拒绝彷徨

案例:

小文是一名高三生。最近她总闷闷不乐、情绪低落,学习提不起精神,而且经常走神。她的自我评价成绩不理想,认为自己不一定能考上梦想学府。每每想到这,小文就会产生畏难情绪,特别不自信,更没有学习动力。她来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从访谈中得知,她坚持的梦想学府和老师给出的建议院校分歧很大。老师根据以往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收录比例、专业难度等角度,多学校对比分析后,强烈且中肯地建议小文要保守选填志愿。小文看着自己不太有把握的成绩,听着老师有道理的建议,变得很迷茫。

分析

高中生都希望考上理想学府。可有的考生成绩并不理想,徘徊在坚持理想拼搏奋斗,还是顺其自然的两难选择中。小文对自己坚持梦想的抉择表现出强烈的不自信,退而求其次的抉择又显得不甘心。主要原因是小文缺乏自信心。她目前的成绩,与理想院校的录取分数线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对她来说,他人的建议是一种变相的否定,这无疑是对她自信的又一次摧残。所以,帮助小文重建自信十分重要。

自信,是个体相信自己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某个目标的积极信念。如果个体不自信,自我效能感相应会变低,会对能力评价产生负性偏差,即考生认为以目前的能力考不上梦想学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会对智力因素起作用,坚实的自信心会让考生在困难面前,始终明确方向,不断前行。

自信心会促使个体做出积极行动,由此带来的成就感会促进自信心建立。小文的思维仅停留在情绪层面,她强烈地感到畏难情绪、恐惧、彷徨、迷茫,却没有踏实、认真地分析成绩,清楚掌握各学科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做出补救措施,从而建立自信。小文在一次又一次的否定面前渐渐被击垮。她害怕失败,对失败的恐惧促使她选择逃避,表现为犹豫、畏惧,但逃避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只会加重个人的失败感,从而更不自信。

支招

确定合适的奋斗目标

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提出的动机理论,强调中等难度的目标最能激发人追求成功的动力。目标过高总达不到,会不断摧毁个体的自信心。目标过低不费吹灰之力即可达到,也会导致个体对自身能力评估偏高。不合理的目标规划,会导致个体自卑或自负。而自信者会依据主客观情况权衡利弊,制定努力即可实现的目标。

善用纵向比较

考生总倾向于横向比较,尤其是和更优秀的人比较。但有时比较的结果非但不能“见贤思齐”,反而“自愧不如”。所以,考生要多纵向比较,和过去的自己比较,总结哪些方面提升了,哪些方面退步了,寻找解决办法。这样会引导考生总结积极经验,感受进步和成功,逐步培养自信心。

从成功中体会成就感

考生可回忆以往的成功经历,体会成功带给自己的成就感,提升自我效能感,建立自信。同时,分析成功经历中具备的能力,也有助于考生形成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擅长哪些技能,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也能建立自信。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会为个体在不自信的情况下提供很多正能量。社会支持系统中有家人、朋友、同事、领导等,能提供许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资源。在生活中,乐观、善良的人,更倾向于有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

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乐观是人对未来发生的事情具有积极预期的心理品质。乐观的人大多比较自信,他们倾向于对未来存在积极的预期。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困难时,乐观的考生大多会从积极角度分析和理解问题。比如,看见考试的扣分点,有些人会沮丧“又扣分了”,而乐观的人会认为“在高考前,我又发现了一个知识盲点,真好”。乐观的人倾向于寻找生活中的积极面,对自己持肯定态度,悦纳自我,形成自信。

积极行动替代彷徨

卡耐基曾说过:“人生的首要之务,不是遥远模糊的远方,而是着手眼前的实务。”所以,当考生举棋不定时,与其犹豫不决、患得患失,不如放手去做。用积极行动代替彷徨,用务实的态度摸索前行,人生之路会越走越明朗。

用肯定措辞评价自己

肯定的措辞会增强信心,增加勇气。考生要经常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努力的人”。积极的评价是个人的正向标签,具有指引作用,会引导个体的行为更倾向标签中的评价,做出更积极、自信的行为。

培养正确的归因方式

当考试失败时,有的考生会认为自己没能力、学不会、太笨了。这样的内归因方式会削弱自信,促使破罐破摔。其实,适当学习一下阿Q精神,告诉自己,考砸了可能是不够努力,也可能是考题偏难。这样的外归因方式会保护考生的自信心。保证考生有时间调节状态,努力学习,迎接下一次考试。但是,外归因使用要恰当,不可盲目外归因,否则会使考生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心理教师 曾庆巍)

以上,就是30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把握当下 拒绝彷徨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