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资讯> 高校动态

北京农学院:培养都市型现代农林人才

今天30高考网小编整理了北京农学院:培养都市型现代农林人才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12月5日,北京农学院一年一度的“3+1”人才培养实践教学部分落实督办会上,校领导正与全校10个二级学院的各专业负责人展开热烈讨论。“大家要不断思考,4年之后,学生‘能’干什么?我们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是让学生会动手、有一定创造力,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北京农学院校长王慧敏的话让与会者受到震动。

6次全校大讨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瞄准”都市型现代农业

适应北京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变,北京农学院近年来明确自身定位,建立体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首都培养了大批“三农”方面的优秀人才。“作为一所北京市属高等农林院校,服务首都‘三农’是我们的使命。”王慧敏校长说。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要功能,但是,如何紧密围绕国家、区域和行业需求变化,培养有用的人才,每所高校面对的情况各不相同。北京农学院通过6次全校范围的教育观念大讨论和第二次党代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层次、定位上区别于在京中央所属农林大学,农业内涵上有别于其他地方农林院校。

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高东说,经过6次全校范围的教育观念大讨论,全校上下达成了共识:一定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从校内到多个实践基地、再到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实习,与社会需要对接,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关键问题的能力。

动物科技系大三学生黄小萌积极参与教育观念大讨论,她说:“学校经常召开座谈会,征求我们对学习、生活的意见和新要求。”

据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范双喜介绍,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近年来,学校3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推行强化实践能力的“3+1”培养方案,即3年优化的理论教学+1年实践教学;“2+X”学期制,即每学年两个长学期+X个活动小学期。学校以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北京农学院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内、校外,还有第二课堂。校内包括100亩地的农贸市场、1000多亩地的科技园、1万亩地的林场;校外实践基地由学院与政府、其他高校、企业以及国外高校合作建立。第二课堂主要是“本科生研究训练项目”、各种学科竞赛等。学校教务处长张喜春认为,最有特色的是在本校科技园的实践教学。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建设科技园为学生实践搭台

为满足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需要,2008年至2011年,学校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投资4700多万元,建成占地1000多亩的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已被认定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北京设施农业主题公园”。

科技园整体设计紧扣学校办学特色和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建成现代种植、现代养殖、农产品加工、生态环境四大产业平台。科技园突出绿色生态、安全生产,循环农业、技术集成、科技先导、高端引领等先进理念,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特色、设施农业为主体,集教学、科研、技术孵化、生产、示范、科普、观光为一体。

北农科技园发挥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高科技示范功能,发挥农业旅游的功能,积极开发设施观光农业、花卉展示、果品采摘等特色项目;科技园将生态和健康理念贯穿于各个环节,积极发展有机种植和健康生态养殖。从源头把关,努力实现污水、废弃物的零排放,集中展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

学校植物科学、动物科学、食品加工、园林、经济管理等六大学科24个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科研生产示范,都可以在科技园进行。科技园每年还可以满足30—40项相关课题的科研、孵化、示范研究需求,目前已有19个孵化企业入驻。

如今,每年有约6000人次的学生到科技园上实践课程或参观体验,平均每天有20名同学在科技园上一堂实践课程。园区内的大田作物区、果树种植区、设施种植区、园林树木区、园林花卉区、生态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食用菌示范区、再生能源示范区可供学校各个专业开展现场实践教学。教师们都喜欢将课堂从教室搬到科技园,在田间地头、在加工车间里上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课。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由此得以大幅提升。

最近两年,北京农学院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的作品有50%以上获奖,超过北京市高校的平均水平。



1 [2] 下一页

以上,就是30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北京农学院:培养都市型现代农林人才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