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将不再吃“大锅饭”,学校不再主导院系发展
复旦大学:2015年起“换一种活法”
从2015年1月开始,复旦大学各个院系将不再吃“大锅饭”、等待学校资源的“计划分配”,它们将自己拿出人力资源、学科发展等规划,“凭本事吃饭”。学校层面将根据各个院系自己制定的规划,给院系配置经费、人力等资源。
经历两年多酝酿,1月13日,复旦大学正式公布了《复旦大学关于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根据该意见,那些能够制定出优质发展规划、并已形成高水平学术共同体的院系,将在财务资源、人事聘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获得实质性的倾斜。学校老师不再需要通过学校科技处等部门申报各类项目经费,而是可以从年初开始就能根据所在院系的规划,获得科研经费。
这一改革措施,动了一部分校级部门、处室的“奶酪”,把争取“奶酪”的机会下放给院系。未来理想的状态是,真正有本事的院系,能享用更多“奶酪”。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说,复旦未来将彻底“换一种活法”。
改革动了校级部门、处室的“奶酪”
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改革是复旦最先推行的一项实质性改革。去年10月22日,《复旦大学关于推进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布。改革推进之初,复旦大学财务处处长苟燕楠被一些综合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挨个儿“骚扰”了一遍。
“他们说想不通,说你这么一改,我们处室三四十个人,就没事干了,也不要我们盖章了,也不要我们审批了,我们的人员怎么安排?”苟燕楠告诉记者,财务管理的改革,看上去只是动了“财权”一条线,实际上,财权一动,连着事权、审批权一起动了。
新的做法是,财务处在年初负责接受各个院系的预算“备案”,而不是审批学院所申报的一个个项目。新的“预算”,将从原来的一个项目一个预算,变成全院系的“全额预算”。
校级财务将每年给院系直接拨付3笔经费——基本运行经费、基本发展经费、重点突破经费。其中,基本运行经费包括了学院的行政办公、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等费用,基本发展经费则综合考虑学院体量、学院发展目标、学科水平、专业影响力等因素来核定。上述两项经费,一经校级财务拨付,即由学院根据预算自主统筹安排,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而在重点突破经费方面,对学科实力的倾斜会更多,“集中力量重点支持跨学科重大平台项目和一流重点学科加速发展”。
一个关键的表述是,“相关科研经费原则上不再转拨,直接下达给学院”。正是这一表述,彻底改变了学校校级部门、处室以及院系教授的“活法”。
“打个比方,过去,科技处可以申请一大笔钱,然后做规划,这钱支持哪些项目,各个院系来申请。”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说,以往很多钱都被搁置在了校级部门层面,就连教务处也能申请一笔钱,设立一个“教材专项”,再让各个院系来申报,审批后,院系凭借审批单去财务处领钱。
但今后,所有的基本经费学校都会统一打包给院系。“我给你几个目标,至于你的教学、日常管理等,你自己说今年学院里要建设什么课程或者实验室,要花多少钱。”刘承功说,这是一种“流程再造”。
至于校级部门、处室多出来的行政人员,他建议,根据自身所长,转到院系去工作,“懂财务的可以去院系做财务,懂科研管理的可以去院系做管理”。
“说了不算”的院长要“当家理财”
基层学院的院长们,或许是改革的“受益者”之一——他们将从原本“说了不算”的干部,转变为真正“当家理财”的“一把手”。所有预算、报销都要求院系自己把关,院系一把手签字。
权力来了,责任也随之而来。
刘承功说,以往在学院里,那些“神气活现”的都是“学科带头人”——他们可以跳开院长,直接到学校各个处室去申请项目、申请经费。未来,能不能多争取到一些经费,得看院长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第一次拨款,可能还会有惯性,老牌专业、名师多的专业经费会多一些。第二次拨款,就要看你之前的预算有没有执行好,你花的钱对学科建设有没有效果。”刘承功说,院长对学科建设的作用,将被大幅放大。
那些长期习惯“吃大锅饭”的院系,未来将不被看好。“有的院系已经产生惰性,他就愿意给自己制定一个伸手就能够到的目标,连需要踮下脚才能够到的目标都懒得做。”刘承功说,这种“吃大锅饭”养成的惰性,对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毫无益处。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02年,复旦大学就开始“试水”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但早前的改革,只动了局部,未动全身,因此改革效果不佳,未能继续推动。
1 [2] 下一页 |
以上,就是30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复旦大学:2015年起各院系将不再吃“大锅饭”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