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教育部确定了“条块结合”的推进路径,选择上海市、浙江省以“两依据、一参考”考试招生模式为核心进行综合改革,发布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高考加分政策调整、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办法改革等四个配套文件推进专项改革,同时要求各省分别制定改革实施细则。从中央到地方,高考改革在系统、审慎地推进着。本报今天推出特刊,梳理三年来高考改革的新亮点、新成就。
每一次关乎教育的讨论,总能牵动全社会的关注。而高考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所在,其改革将会引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方方面面的变化。
2014年9月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带来了被称为历史上最全面、最彻底的一次高考改革。顶层设计之后,各地纷纷结合自身情况出台方案,错综复杂的高考改革,轮廓渐趋清晰。
突出选择性、多样化,促进科学选才
少年时的梦想随水而逝,当年的兴趣因考学的需要而永远放下。未来,学子将不会有这种遗憾。
2014年,上海市率先实施的改革打破了文理分科的格局,酷爱文史却一直在理科实验班的周东岩,终于有机会让历史成为自己的高考科目。
《意见》中提出的“3+3”,即高考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中任选的三门共同构成。参与高中教学多年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原教学副校长沈献章欣慰地说:“从改革的前景来看,文理不分、增加组合,为的就是让学生有机会去寻找和发展自己的兴趣。”
从“考三天”到“看三年”,从冷冰冰的分到活生生的人,科学选才、全面发展的方向愈加清晰。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测试的价值更加凸显。从思想品德、到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综合素质被分门别类纳入评测范围。在率先投入使用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记者看到,评价结果分A、B、C三等,分别代表“优秀”“好”“尚需努力”,平时客观记录、期末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后,形成档案。
科学的评价体系让每一名学子有了新的梦想,而筑梦之基则源于科学的高考命题。2014年,全国高考共有来自国家考试中心和自主命题省区市共14份试题,而随着改革走向深入,2016年仅有五省独立命题,26个省份都使用了全国统一命题。为解决分省命题带来的质量不一、高成本以及安全风险,越来越多的省区市选择了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高考试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认为,从分省命题向统一命题的“回归”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和整体水平。“以统一命题为主,少数有条件的省份继续实行分省命题的大格局,最终目标是达到公平和效率的最大化。”
多种举措促进教育公平
2015年9月,凭借“自强计划”加分,来自甘肃平凉的小伙韩储银迈入向往已久的清华园。他表示:“十年后的我将致力于西部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基础在农村,关键也在农村。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农村孩子能否上好大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令人欣喜的是,一项项有力举措已经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了来自国家的“福利”。为了让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上好大学,教育部分别建立了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转向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和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生专项计划等等。韩储银便成为国家政策的受益者。还有许许多多像韩储银一样的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农村学子,通过专项计划圆了大学梦,甚至上了好大学,享受到了一流的高等教育。
“阳光”照耀到的不只是乡村娃,跟着务工父母进城的子弟一样能得到切实保障。过去,很多随迁子女跟家长在外地读到高中就要转回原籍。201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逐步可在当地高考。2015年,29个省份实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政策,惠及考生近8万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也是一个人感受社会的起点。高考改革就是要冲破藩篱,实现城市与农村、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都能享受公平的高等教育机会。在一系列均衡措施的支持下,“寒门学子”的梦想正逐步成为现实。
限加分,减批次,招录改革见实效
公平的另一面,是程序公平、过程公平。记者统计,2009年至2014年媒体曝光涉及高考加分的负面案件有15起,11起是涉案人达两位数的群体舞弊。同时,加分政策驱使家长功利性地让孩子报班学特长,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走回了应试的老路,加剧了“分数崇拜”。高考加分中出现的不公平成为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教育问题。
针对这一痼疾,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成为趋势。2015年1月1日起,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全部取消,只保留扶持类的5个。同时,地方性加分将由2014年的95个减少到2018年的35个,减幅63%,同时,加分分值不超过20分。“裸分”遏制了加分政策的不断扩容,捍卫了教育公平、人人平等的要义。
加分虽然没了,但孩子们的特长依然可以在自主招生中尽情施展。与以往按照平时成绩排名不同,在新导向下,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将成为自主招生政策的主要惠及群体。2016年,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简章明确将竞赛获奖等特长证明列为报考资格,清华大学则要求申请者在研究创作、突出才能、学科奥赛三大类别中有特长。2015年起,随着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之后进行,自主招生作为“掐尖”“小高考”的意味淡去,为真正选拔人才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作为高考的关键一环,招生录取的改革正在从表面走向深化,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杠杆,撬动起从招生到就业的整个链条。录取批次原是为了方便招生采取的工作方法,可是在社会上往往把批次当作衡量学校优劣的标志。三本不如二本,二本不如一本,在升学、就业的社会评价中,二本、三本的学生承受着歧视和压力,甚至根本没有参与的资格。另一方面,二本、三本学校的办学声誉也受到影响,即便有特色、就业好的学校也面临着声誉低、招生难的困境。广大学生和家长宁可将批次优先考虑,也不愿结合实际地考虑学校的真实实力。
2015年起,山东、天津、浙江、四川多省开始试点取消“三本”批次招生。到2016年,已有13个省份取消了三本招生,并入二本。上海更进一步将本科全部批次合并。批次合并免去了三本学校招生的难言之隐,提供了发展特色专业的可能,也促使二本学校根据自身特色改革发展。对学生而言,选学校选专业可以更加注重兴趣合不合、办学好不好,不必为批次伤神。
“据调查,规范加分是普通老百姓最欢迎措施,也是目前一系列措施中最成功的。但前路依旧漫漫,改革方案最大的挑战来自综合素质评价。诚信体系没有建立的情况下,综合素质评价落实非常难,很难保证没有弄虚作假。”刘海峰同时强调,“高考改革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涉及民生的重大议题,让各方接受,就一定要兼顾科学与公平。” (记者 刘博超 晋浩天)
以上,就是30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改革,迈向新时代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