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
念奴娇
黄庭坚①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③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落,为谁偏照���X④?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⑥。
[注释]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②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③桂影: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④���X(línglù):酒名。⑤老子:作者自指。⑥霜竹:指笛子。
题:1.本词上阕先描写断虹高挂,秋空明净,山染新绿,后想象嫦娥驾月,这是采用了____的表现手法。
2.《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
3.
【答案】
1.虚实结合(或虚实相生)
2.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或以景衬情)。本词上阕通过选用“断虹”、“秋空”、“万里青天”、明月等巨大而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明净、壮阔的中秋景象,衬托诗人豪迈快意的情怀。
②融情于事。在下阕,作者叙说自己“家万里”“平生”“江南江北”,自然流露怀才不遇、到处漂泊的身世之感;但仍然带领年轻人赏月喝酒,“最爱临风笛”,先抑后扬,更突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豪迈乐观情怀。
考点: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给人的美的享受。
2、理解诗歌的语句,诗歌含义及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学习诗歌运用简洁的语言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体会诗人思想的闪光点,以及诗歌的美感。
2、难点:
(1)因时代变迁而给学生带来的陌生感。
(2)学生对表达技巧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三、导入
诗歌所用的技巧和手法是作者表情达意最基本的手段,也是学生更好理解诗歌的基点,因此成为了高考诗歌中必考的考点,也是今天学习的重点。
四、专题解题思路指导
1.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和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就要熟悉常用的表现技巧。
表现手法和技巧一般分为抒情手法和修辞手法等两大类。
其中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两种。
1.衬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2.联想、想象: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
3.用典:借用历史故事或化用前人诗句,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5.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6.烘托:以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来突出人物心绪、形象。
7.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8.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9.虚实结合: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1.比喻
(1)定义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2.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3.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拟人)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拟物)
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拟物)
4.通感
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5.借代: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6.夸张: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7.叠词:作用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8.双关:作用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含蓄蕴藉。
9.互文:指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古体诗和近体诗之中都经常使用互文手法。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题: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楼高耸入云的情状(步骤一),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蝶恋花暮春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题: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的?
答:作者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并化用召唤屈原的典故(步骤一、二),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步骤三)。
五、专题训练指导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试分析“都”“初”“惊”在诗中的含义,并说说这首诗的线索和风格。
2.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1.新春到了,还没有芬芳的鲜花,“都”透露出了人们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二月还没有花开,只能见到鲜嫩的草芽,“初”字体现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惊”描摹了人们感到春的消息的欣喜之情。全诗刻画了人们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以“盼春、惊春、见春”为线索,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最后两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见雪花而不见鲜花。春迟难耐,白雪飞“花”穿树,装点了一派春色。“却嫌”“故穿”刻画了雪通人心的美好灵性。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来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雨过至城中苏家(1)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1)此诗作于宋哲宗元�v元年(1086),作者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附:译文
小雨飘飘,轻洒在青青的草地上。道路都干干净净的,车马经过也扬不起灰尘。
渐渐散去的紫烟笼罩了帝阙。天气逐渐变得晴朗,天津的太阳在此显现。
飞花沾湿衣袖,红中带香。绿柳轻拂马鞍,绿色匀称。
为了能够更好地赏景,唯有痛饮。都城又有几个闲人呢?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案】
1.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展现出湖上风雪翻飞的景象。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2.小令开篇两句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入夜洞庭湖畔,灯火青荧,衬托出了作者内心的冷寂孤独。“朔风吹老梅花片”,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听到朔风的劲烈,于是“推开篷”细看究竟,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诗兴大发。“一笑琅然”,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心情无比畅快豪爽。
清明二首(其二)
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①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②。
十年蹴鞠③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④,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⑤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O愁杀白头翁。
注:①偏枯:麻痹。②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③蹴鞠:踢球。④紫塞:泛指北方。⑤汉主:指唐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联近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右臂偏枯”,将老病漂泊的境况具象化。
B.第三联远承首联,“蹴鞠”“秋千”语带双关,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长期漂泊身不由己的悲凉酸楚。
C.尾联以“春”“白”叠用见妙,春水归向洞庭,白�O逢春生长,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顿感欣慰。
D.本诗前三联侧重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重在写景,景真情切,两大部分双峰并峙,各显千秋。
2.本诗第三、四联中的“蹴鞠”“秋千”“钻火”等涉及清明习俗。下列诗句与清明习俗或传说没有关联的一项是()
A.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
B.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
C.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黄庭坚《清明》)
D.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高翥《清明》)
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杜甫《登高》中的“,”两句也与本诗一样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复杂情感。
②唐诗常常以与“秦”相关的词语指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如本诗的“秦城”,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句里也有类似的指代。
4.本诗第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动静兼具,可谓构思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1C(解析:春水也如大雁一样如期回归,茫茫白�O逢春生长,诗人却无法回归,愁上加愁,并无喜悦之情)
2B(解析:A踏青,C介子推,D扫墓)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城阙辅三秦
4第四联为眼前实景。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四野人家也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钻木取火,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第五联为想象虚景。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诗人之心禁不住飞到故都。长安的楼阁应掩映于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两联一实一虚,一动一静,诗人身处异乡,想念京华欲归故都之情含蓄深婉地表现出来,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妙。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题:请分析后两句的表现手法。
【答案】
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将送别时对朋友的难舍深情寓于别时的景物之中。
(2)哀景衬哀情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案】
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1)触景生情;(2)寓情于景;(3)写哀景抒哀情。
(3)乐景衬哀情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题:请赏析“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
【答案】
词的主旨是感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残缺不全,期盼中原的恢复。“愁苦”是全词的感情基调。全词以乐写悲,开始写乐景是欲擒故纵,最后转到悲苦,是以乐衬悲,使悲苦更加悲苦。“城中”句点明了全词的主旨,集中表现了“悲苦”和“沉痛”。“春在”句表现了诗人对南宋还有希望,拓展并升华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1)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2)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复习巩固(相似题训练)
练习一: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这首诗所咏的煤炭形象具有什么特征?是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的?
2.在这首咏物言志的抒情诗中,作者借助对煤炭的歌颂寄寓了自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煤炭蕴蓄着无限的光和热,具有着炼铁铸锭的能和力,永存着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气神。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2.寄寓了诗人为了国家、民族不辞辛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思想。
练习二: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④。
秋风吹渭水⑤,落叶满长安。
此地⑥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⑦殊⑧未返,消息海云端⑨。
【注释】
(1)处士:指隐居林泉不入仕的人。
(2)闽国:指今福建省一带地方。
(3)蟾蜍(chánchú):即癞蛤蟆。神话传说中月里有蟾蜍,所以这里用它指代月亮。
(4)亏复圆:指月亮缺了又圆。一作“亏复圆”。
(5)渭水:渭河,发源甘肃渭源县,横贯陕西,东至潼关入黄河。生:一作“吹”。
(6)此地:指渭水边分别之地。
(7)兰桡(ráo):以木兰树作的船桨,这里代指船。
(8)殊:犹。
(9)海云端:海云边。因闽地临海,故言。
【问题】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诗颔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白朴在元杂剧《梧桐雨》中化用为:“西风渭水,落日长安。”你更欣赏哪句,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3.本诗第二、三联写的什么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两联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4.全诗写什么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1.表达了作者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孤独、思念之情。
2.①原句好。“秋风”“落叶”描绘出深秋时节长安城萧瑟、冷落的氛围,意象开阔、疏朗。“吹”、“满”从声音和动态反衬冷清、寂寞。
②改句好。“西风”“落日”点出时节惨淡,衬托作者悲愁的心境。去掉动词之后,诗句用列锦方式将意象叠加,增加了读者联想、想象的空间。西风肃杀,落日笼罩全城,意境深沉、雄浑。
3.第一问:第二联写长安已进入深秋,隐含的意思是处士离去已很久了。第三联回忆曾与处士在长安聚会的一幕往事。
第二问:表达了诗人思念相隔异地时间已久的友人的深厚感情。
第三问:(1)对仗工整;(2)借景抒情,“秋风”“落叶”,表达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写聚首真挚谈心,表达对情谊深切的眷恋。
4.全诗先叙别离之事,再倒叙昔日聚会之乐,最后再写一片回忆想念之情。全诗无一“忆”字,却句句是写忆,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行文曲折而流畅,感情厚重而饱满。
练习三: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题:试分析作者是借什么来表情达意的?
【答案】
这首词,作者以哀景衬哀情,以伤柳写伤别,借助灞桥暮色、衰杨古柳、夕阳残照、《阳关》之曲等一系列物象与情景,传达了词人悲秋与离愁之情。
练习四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答案】
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环境之美、闲适之情。
课堂要点:
六、课后练习(作业):
鄂州南楼①
范成大②
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
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③便淹留。
【注】①鄂州南楼:在今武汉市武昌黄鹤山上。②范成大: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任静江、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③武昌鱼好:化用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1.请对诗歌的颔联进行赏析。
2.中间两联对仗工稳,试着对其结构和意境作简要的分析。
3.诗歌的尾联“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所用的典故,在必修四教材辛弃疾的词《》中也出现过:“”试分析本诗尾联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
1.此联写作者登楼眺远,看见对岸汉阳水边树木葱茏,含情脉脉,脚下的江水环绕南楼,依依不舍却又只能悄无声息地逝去。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汉树”、“蜀江”以人的情感,使景物变得活动跳脱,富有生机,表达出作者对鄂州(武昌)美景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2.颔联“有情”与“无语”相对,“横”与“抱”相应,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汉阳树以长江的性格,默默无语,满含深情,形象生动。颈联“烛天灯火”,即“灯火烛天”,写城市里灯火很多,照亮了天空,描写夜市的繁荣景象。“烛天灯火”与“摇月旌旗”对举,再加上“万里舟”,场面十分壮阔。
3.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②诗人认为自己本是在家乡隐居的人,如今却留恋官场没有回家,确实可笑,表达了自己厌恶官场、归隐故里的情怀。
以上,就是30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