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备考> 语文

高考语文备考:商鞅立木文言文翻译 讲述了什么内容

今天30高考网小编整理了高考语文备考:商鞅立木文言文翻译 讲述了什么内容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高考语文备考:商鞅立木文言文翻译 讲述了什么内容

  1、商鞅立木讲述了什么内容

  商鞅立木一般指商鞅立木建信。 “商鞅立木”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秦国在实施新法令之前,立于南门,取信于民。新法实行后,太子犯法,刑其师傅。这两件事说明了信用是国家的重宝,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得到民众的信任。

  2、商鞅立木文言文翻译



高考语文备考:商鞅立木文言文翻译 讲述了什么内容

  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好了,但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们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前放置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这个木头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不会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法令。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反。”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的路上没有人将别人丢的东西据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3、商鞅立木文言文原文



高考语文备考:商鞅立木文言文翻译 讲述了什么内容

  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30高考网小编推荐:

高考语文备考:杜牧最著名的诗有哪些

高考语文备考:蝇营狗苟是什么意思 有哪些典故

高考语文备考:桑梓指什么 有哪些典故

高考语文备考:高中必须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

以上,就是30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备考:商鞅立木文言文翻译 讲述了什么内容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