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报考资讯> 报考指南

【志愿填报】报志愿要让升学与就业“对接”

今天30高考网小编整理了【志愿填报】报志愿要让升学与就业“对接”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为生源大省的四川,近年来,每年有50万左右考生参加高考博弈,有近1500所高校角逐选才。纵观近几年四川考生高考志愿的填报情况,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

从总体来看,尽管高考志愿是考生在知分情况下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初步圈定,但由于考生掌握的报考资料和信息基本一致,如果考生分析问题的视角和价值取向趋同,得出的判断就可能相似太多,结果则会出现高考志愿扎堆的现象。

而如果在掌握相应参考资料的同时,还对考生志愿报考的特点、趋势以及自身的情况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就能趋利避害,避免“撞车”,从而选准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业方向,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石。

求学不同于旅游 莫以地域论优劣

以2007年为例,从考生报考志愿的地域分布上看,无论是本科批次还是专科批次,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都是广大考生求学的首选地,这些地域的高校绝大多数在第一志愿就生源爆满,调档线普遍较高。与四川近邻的重庆、陕西、湖北等省市高校的生源也比较看好。相对而言,东北、西北等地高校生源则相对不足。另外,省外部分二级城市的高校往往受到考生冷落,报考者较少,有些院校甚至出现“零投档”。就省内高校而言,位居省会城市成都的高校是考生理想之选,地处二级城市的高校生源则相对次之。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考生报考在地域上还有“外冷内热”的迹象,这在专科批次院校体现得尤为明显。从各个批次征集志愿的情况看,省外院校均占了大半壁江山。专科批次,绝大多数省内院校拥挤不堪,而不少省外院校门可罗雀,报考者寥寥,部分院校尚须通过多次征集志愿才能完成招生计划。

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交织,一派兴盛繁荣的景象,给大众的印象不仅是一个良好的求学环境,而且也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城市气息的浸润和城市文化的熏陶,无疑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往往都是考生在选择高校时看重的因素。但是,必须明确一点,求学不能与生活、居住、旅游等同,大学培育人才的质量亦不能完全与地域环境的优劣简单对接。即使将来就业或创业,中小城市同样有机可寻。

报考专业类院校 专业选择要留意

从近几年各个批次院校第一志愿的投档情况看,财经、金融、外语、政法、科技、交通、医药、石油、电力、建筑等院校连年受到考生的青睐。这些院校不仅调档线相对较高,而且生源丰足,均在第一志愿就录取满额。

与此同时,师范类院校生源也有明显升温的迹象。据统计,2007年四川第一志愿报考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教育的考生为3884人,达到该省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共2747人,其中文科854人,超出计划数457人;理科1893人,超出计划数1386人。由于生源充足,5所师范院校的调档分数线均超出了该省本科第一批控制分数线,文科最高超出33分,理科最高超出57分;实录线文科最高超出33分,理科最高超出59分;录取的新生最高分为文科620分,理科621分。

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中,一些发展势头强劲、前景看好的行业领域,受到普通就业大军的热烈追逐。于是,作为人才加工和输出的高校,其办学是否有行业背景的支撑也被考生纳入填报志愿的重要参考要素。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些院校具有一定的行业特点,但仍开设具有“大众化”特性的专业,或许只有读到与其行业特性联系紧密的相关专业,才能实现“巧借东风”的夙愿。

无论是出于国家对师范人才的空前重视,还是考生对上大学费用支出和将来就业的考虑,免费师范教育无疑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毋庸置疑,师范院校生源的升温,将促使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受到越来越多优秀考生的推崇和喜爱。

判断学校的好坏莫仅凭名称而论

近年来,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还在学校的选择上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偏好”,即比较注重学校的名称,校名听起来顺耳或者感觉上“不错”的院校考生认同度相对较高。

本三批次,大多属于独立学院,相比之下,考生比较倚重“母体”院校名气大的院校。考生往往认为,名气大的院校即使加上“后缀”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独立学院后,校名听起来也仍然相对“顺耳”一些。在专科第一批次,对“××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的报考热度依次呈递减趋势。专科第二批次,考生对“职业院校”的关注度低于其他类别院校。

考生不宜仅把目光停留在学校名称上,也不能仅从学校的名称上去判断一所学校的好坏和办学实力,对学校的认定更不能“跟着感觉走”,而应从自身情况出发,多在专业的选择上动脑筋——自己喜欢的专业,而该专业又具备相当的办学水平和实力,这才是理想选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十一五”乃至更长远的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中均明确提出,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要瞄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重新审视高职教育,同时要坚信,安身立命“百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

此外,经过初步统计发现,考生报考公办学校的积极性远远高于民办学校。考生之所以在学校选择上近“公”远“私”,除了民办学校的学费普遍高于公办学校之外,很多考生及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国家针对民办教育曾先后制定了多项鼓励政策和优惠措施,目的就是为了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其实,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目前民办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方兴未艾,社会对民办教育的接受程度也日益提高。

冷热门不绝对 热门并非适合所有人

通过对院校专业录取情况综合分析及考生志愿填报的抽样调查,无论是从实际录取的平均分数看,还是从考生志愿(尤其是第一专业志愿)填报的情况看,总体来说,考生选择较多的文科专业前10位是: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类、英语、法学、财政学、会计学、市场营销、汉语言文学。报考较多的理科专业前10位是:金融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科学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明显可以看出,考生填报志愿时,经济、金融、电子、信息、管理等专业普遍具有吸引力,而与之相反的农、林、地、矿、轻纺、食品、公共事业等类别专业,即使近年来就业形势不错,但因为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待遇不高,却不被考生看好。

人们通常从传统观念上认为社会需求相对较少、就业比较困难的专业就是冷门专业,反之则是热门专业。从报考人数的多少、实际录取平均分数的高低等方面判断,专业的“冷”“热”在每所学校确有不同程度的客观存在。

但是,鉴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从就业趋势上难以断定几年后所谓的热门专业仍旧“热”,冷门专业照常“冷”。同时,即使是热门专业,也并非适合每个人去“追”,因为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职业特性,考生应当在充分了解专业特点及自己的个性特点后,方可确定较适合自己的专业取向及职业发展方向。

前不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武汉市一所中学演讲时表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少优秀学生纷纷涌向管理学、经济学等“热门”专业,作这些选择前,他们往往没有自己的思考。他强调,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方向,即自身20年、30年后大有发展的空间,而并非所学到的这个技术、那个技术,这个定理、那个定理。在确立自己未来的方向时,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要思考所处的时代,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进程结合起来。

专业定位要明确但走极端不可取

从考生志愿填报看,有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的倾向。要么“死”认定那几个专业,比如在几个批次院校中均只填报自己钟情的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要么漫无边际地“撒网式”填报,比如第一志愿侧重经济类专业,第二志愿又偏向电子信息类,平行志愿中又集中体现为医药类专业。

对于前者,除了综合权衡、准确定位而可以固守自己圈定的专业之外,一般对专业的考虑也要稍放宽泛一点,否则容易使自己走进死胡同。从对造成考生落榜原因的总体分析看,“不服从专业调剂”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原因在于,报考那几所院校的所有考生的专业意愿趋同性过高,在分数不高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下必得败下阵来。

而后者,明显表现在专业选择前未能真正做到“知己”,即在对自身情况(包括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等)没有明晰时就盲目报考。往往作出这种仓促、草率选择的考生,进入大学后才发现所选专业并非自己真正喜欢,从而在学习态度、动力上陷入被动、消极的局面。

一般来说,个人兴趣爱好、自身特长、就业前景等,均应是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参考要素。但需要指出的是,考生对专业也要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专业的好坏不能从名称上去判断。同时还必须认识到,由于学校的师资水平、办学力量的不同,同一种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就业状况以及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也不尽相同,在填报志愿时是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一般要结合自己的高考分数、兴趣爱好、职业定位、发展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再作出选择。

以上,就是30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志愿填报】报志愿要让升学与就业“对接”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