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报考资讯> 艺考招生

清华美院教授:将外国那一套拿来,你只能是老二

今天30高考网小编整理了清华美院教授:将外国那一套拿来,你只能是老二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个月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届大学毕业生离校半年后,就业率最低的10个本科专业为音乐表演、运动训练、中医学、美术学、音乐学、生物技术、体育教育、生物工程、农学、应用心理学。艺术类专业占了3个,而且绝大多数已就业的毕业生月薪都在2000元以下。

  另一方面,近年来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越来越多。2008年,参加全国“美术高考”的考生人数已经超过100万,有专家称2009年的考生人数还会增多。

  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汉民从事艺术设计的教学研究工作至今已51年,他也是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行标、1997年香港回归等标志的设计者。他对艺术类大学生有什么建议?2008年12月9日,陈汉民教授在家中接受了记者专访。

  中国青年报: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走艺术之路,很多家长甚至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让他们学习钢琴、绘画。您怎么看当下的“美术高考热”?

  陈汉民:改革开放30年,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很多家长渐渐意识到了艺术的重要性,认为孩子学习艺术会有好的发展,这是好现象。但我想很多考生未必都是出自本意。我接触的学生中,坦率地说很多人不适合现在的专业。现在教育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人才资源的浪费。很多完全没有悟性的学生在学习艺术,结果什么都没学到。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根据孩子的条件,让他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我从小数学就不好,一看到数字就头大,老师上课的时候,我就在下面偷偷画小人儿。我太喜欢画画了,你要我搞数理化,那不是苦了我吗?我没兴趣,更不会学好了。我后来就去学画画,结果发现自己不擅长画画,于是先后转向陶瓷、服装,最后是工艺美术,不断尝试后发现自己很擅长艺术设计。这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一步步走过来的。

  中国青年报:“美术高考”火爆的同时,一些艺术设计类学生难以就业。还有些学生是“隐性就业”,可能连劳动合同都没法签,靠“接活儿”或打散工维持生活。他们中很多都是设计类、艺术类的学生。设计类、艺术类人才的就业真的成问题吗?

  陈汉民:“隐性就业”很正常,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来说,不一定要有单位,他们可以成为自由职业者,这群人你还不要小视。艺术类学生确实有一些无法就业,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才不够啊!我们这么大的国家,需要的人是很多的。很多企业向我要人,我也有很多学生,但是我拿不出手啊。现在的问题是人很多,“才”很少,因为有实践能力的太少,所以很多学生到了工作岗位还要去培训。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什么样的人算“才”呢?

  陈汉民:艺术设计和绘画、音乐不一样。绘画、音乐主要是通过个人的理解、感悟和审美取向展现自己的思想,而艺术设计是建立在社会需求基础上的,它更像是一种服务行业。我国的现代设计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差距就在设计理念上。

  我们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设计是要解决问题的,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的。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实际,一味地追求个性、前卫、时尚、先进、冲击力,结果学生连画都画不好。很多学生觉得自己是搞设计的就不用画画,但搞设计的人必须有造型能力,这些是通过素描、色彩、写生等基础课得到的,很多人却忽视这些基础教育,更多地依赖电脑了。

  中国青年报:现在电脑这么普及,用电脑就能完成设计和创意,不也挺好的吗?

  陈汉民:电脑是工具的革命,不是设计的革命。我不主张艺术设计类学生在大一、大二的时候用电脑绘图。为什么?要锻炼他们手的感觉,培养他们观察、表现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如果用电脑去表现,就过于机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出不了大师。我在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要他们手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旗,结果他们画出来的感觉很差。我觉得这就是电脑害的。感觉都没有了,怎么会有好的创意设计呢?现在还出现了一种情况,没有了感觉,电脑又很便利,学生的设计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剽窃和抄袭,他们最后越来越麻木。

  中国青年报:在您看来,要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创造”,这个路还有多远?

  陈汉民:其实,我一点不怀疑现在学生的创造力。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他们都很有想象力。一些人有想法,但缺少办法,不知道创造必须面对现实,要去解决问题。我很反对现在一些老师布置自由命题的作业,我觉得要出更多的命题作业,要让学生都围绕一个题目进行设计,要限制他们。因为创造必须和制约结合起来。比如一些学生到了社会上,老板要他做某个产品的设计,他就说没教过,过去就是想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只要创新、突破就可以了,要求这么多反而不知道怎么做了。其他领域也一样,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很有创新能力,但是不能用,就等于没有。

  在艺术设计领域,现在抄袭、模仿的情况也很多,而且主要是抄袭国外的。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况呢?不自信,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比如在宣传苏州的时候,总要说苏州是“东方威尼斯”,凭什么呢?苏州不用它抬高啊,我们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干吗屈居第二呢?还一度出现过“万宝路的弟弟”、“万宝路的妹妹”,我们何必借助外国来抬高身价呢?我们要原创,还必须坚守民族的东西。将外国的那一套拿来,你只能是老二。

  中国青年报:我们不是一直在谈“与国际接轨”吗?

  陈汉民:我并不认同“设计要与国际接轨”的笼统说法。设计是文化,文化何谈国际接轨?比如平面设计领域,放眼世界很绚烂,原因就是各国、各民族将他们特有的文化融入其中。民族化不是将中国元素拿来装装样子,要更多地表现一种民族精神。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是对外了解的欲望要强于对本国文化的总结和挖掘,这才使得一些艺术人才到后来发现无法“上台阶”,没有自己的创新。

  设计教育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要学习传统、继承历史,同时要体现民族精神,包括伦理观、道德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这是一种从骨子里渗出来的精神,不能拿着叉子叉饺子,拿着筷子夹面包。中国的设计师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一条中国式的设计之路。本报记者 肖舒楠

以上,就是30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华美院教授:将外国那一套拿来,你只能是老二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