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离“大数据”并不遥远

今天30高考网小编整理了高校就业离“大数据”并不遥远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2015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进入收尾。几天前,同济大学有一个静悄悄的“大动作”——与大型综合性就业招聘网站“前程无忧”签约合作,携手分析招聘用人信息的海量数据,更精准指导未来大学生求职。

“现在全国高校就业,不是没数据,而是很少有人去分析。”同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徐迅说。

高校就业缺少整体信息

徐迅坦言,每年9、10月份启动的就业季节,应届毕业生对用人单位信息“嗷嗷待哺”;另一方面,每年5月左右高三学生填报志愿,专业、院校的就业现状同样是他们的重要参考。甚至不少家长在孩子读高一时,就开始关注起高校就业。

信息需求大幅扩容,但高校就业指导面临的尴尬却不少。其一是“盲人摸象”。每年就业启动之际,往往只有高校发布自己在单场招聘会上的行业岗位信息,鲜有整体数据。这让许多大学生投出简历时难免盲目。其二是“马后炮”。每年就业进入尾声时,各高校根据教育部要求各自发布就业质量报告。但行业冷暖瞬息变化,仅有一年一数据,缺乏较长时间段内的跟踪比对,无法对就业趋势进行预判,对未来学子的选择参考作用有限。

海量数据开始集纳整合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招办负责人徐卫萍最近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往年学院受欢迎程度一般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今年考生报考踊跃。“起初我有些疑惑,这个专业此前一度进入就业预警专业,已经好几年不那么热门了。”徐老师说,后来做了一些调查才发现,今年热推的“互联网+”产业概念,让考生和家长非常看好计算机专业。

社会对就业行业信息、环境要素如此敏感,也让大数据应用更为迫切。业内专家将大学生就业的大数据应用分为三段:首先是集纳整合数据,让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大学生了解“当前情况如何”,然后给出未来趋势预测,最后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信息。令人欣喜的是,三个环节中的第一环已有实践。

政府资助的公益大数据项目爱拼网就是其中之一。

网站负责人哈工大教授杨洋和中山大学教授潘嵘在分析了1000多万本科毕业生样本和上亿环境样本后,得到了较为全面的中国大学就业大数据。点开网上“各专业就业前景报告”,点选“哲学”,一系列数据随即跳出:毕业五年每月薪酬“6474元”; 行业分布“教育培训科研14.78%,快速消费品4.62%……”;工作地点“北京18%……”;性别比例“男生40%,女生60%”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往年录取情况和就业数据填志愿”的服务,已让不少高三考生派上用场。

为学生度身定做成长方案

信息整合后的分析估测是重头戏。上海财大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主任徐国祥指出,我国的就业压力已从总量为主向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转变,大数据能更准确地描绘就业需求的现状及未来变化态势,帮助大学毕业生理性地动态调整就业预期。“还需强调的是,大学生就业中的期待薪酬、实际薪酬等,也是经济统计中的重要参数。”徐国祥说。

在徐迅看来,高校就业指导的未来,可以为每个学生度身定做成长方案。“例如,可以开发一个‘就业小助手’软件,学生从高中时期,就可了解与自身兴趣条件相符的志愿方向; 进入高校后,帮助制定‘就业规划’,哪些课程证书需重点关注,哪些领域实习经历份量更重……如此不断帮助学生修正方向。”他说,虽然这样的服务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也尚未出现,但中国高校已有多年数据积累,向这一方向努力,并非空想。(记者 彭德倩)

以上,就是30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校就业离“大数据”并不遥远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