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某省一位教育行政领导就高考加分的表态引起了不小的争论,“高考加分很公平”、“如果取消高考加分政策,将会导致人才培育千人一面”。如果把以上观点分别与近来的现行“个案”,如媒体多次报道的加分丑闻进行对比的话,其反差将会刺痛很多人的神经。以致一些评论开始怀疑这位官员出此言论的动机和所站的立场。
高考加分政策是教育行政部门为照顾特殊人群而制定的一项高校招生政策。该政策出台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多年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其目标在于通过招生的改革来引导中学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同样能为高校人才选拔提供分数之外的综合评价信息,以避免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的倾向。这是高考加分政策之价值的直接告白,通俗地讲就是高考加分政策“应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作为公共政策的一种价值预想,它通常会与各种现实限制条件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这一点来看,这位官员关于高考加分公平的论述是正确的。与原来高考分数“一家独大”、统领基础教育一切的境遇相比,加分政策给了分数以外的各种综合素质形式上的生存空间,也赋予实施素质教育一定的外在动力。让一些有个性、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通过加分政策凸显出来,这对于很多考生而言,不也是公平的选择吗?用整齐划一、统一标准的方式来理解公平,是不是显得过于机械化了?
理想的教育或教育的理想,应当让每一个个体成人、成才。坚持这一前提,那么,教育公平的要义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学生评价的指向和方式本来就应当多样化,不应当仅用考试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科水平进行评价,从而得到一个各家欢喜各家愁的“数字符号”。
相关资料: 2021高考每月大事备忘 高考模拟试题 历年高考真题 大学查询数据库
高考加分政策的价值定位是值得坚守的。然而,如果结合外在的社会现实来审视这一政策,相信会带来更多的忧虑,对此媒体已经揭露了不少赤裸裸的幕后交易。高考一加分,公平就减分!这里的公平,是长期以来家长、学生所期望和捍卫的底线。而采取非教育手段对这一底线的突破是无法接受的。从人才选拔和教育价值来看,高考加分政策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刚性录取制度的必要补充,但在金钱与权力的干预下,这个补充开始成为了高考录取制度的“软肋”,而且更意味深长的是,这些“软肋”贴着各种“综合素质”的标签。很多认为高考加分不公平甚至是历史倒退的论者对高考之公平价值的捍卫值得褒扬,但如果就此为由来否定加分政策蕴涵的教育价值和必要性,恐怕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其实,很多批评者反对的并不是加分政策的必要性,而是其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的可行性。更一般性而言,他们反对的是权钱对正常秩序的干预,厌恶的是潜规则对明文规章制度的僭越及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异化。这是不是当前普遍的社会现状,相信不同的群体有不同感受。然这些“干预”和“僭越”如果发生在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就尤其受人关注并难以容忍。而高考无疑就是这一领域,最有理由被视为社会公平的底线。然而,尽管反对者的高考公平观具有广阔的民意基础,却绝非就等于科学或毫无原则地予以坚持。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高考公平?这迫切需要高考制度的改革者予以回答,并旗帜鲜明地进行价值表达。高考公平其实包含两个内涵:一个是高考考试的公平,另一个是高考录取的公平。两者的内涵和评判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作为一种考试,高考公平核心在于考查的内容、方式和过程等对所有考生都“一视同仁”,不偏向于任何一个特殊群体。而高考之后的录取,在本质上是对高考分数的一种使用方式,其公平性却是可以体现在对分数使用方式的调整之上,如适当对一些群体的优惠或照顾。简言之,高考考试的公平要坚持“能力原则”,即让能力(不仅仅是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高考录取的公平则要在坚持“能力原则”的基础上,突出“弱势补偿”原则,即给予来自弱势群体家庭、少数族裔和残疾等学生群体予以照顾。但照顾的方式,不宜以折算成若干高考分数的方式进行。现行高考制度中的一些问题,指向的是高考分数的使用方式,而并非高考分数本身。其中的公平性问题需在招生层面来尝试解决。毕竟,考试关注的主要是人才选拔的效率,招生更应也更能担当起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责。
以上,就是30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从“高考加分”政策反思高考公平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