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材料作文要避免重回“主题先行”
点评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多年来,我一直呼吁高考作文题可以出三至四道,让学生自主选择。目前看来,这有希望变为未来出题的趋势。今年北京的微作文,也是让学生三选一。”
熊丙奇认为,今年高考作文题延续了材料作文的思路,最大变化就是在题目数量设置上为学生扩大了选择空间,比如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全国卷Ⅰ是根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列举出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包括:“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让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自己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i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根据题目提出的关键词,学生可以有很多关键词组合。而难度在于,要建立关键词之间的有机联系。”熊丙奇认为,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自由选择,还需要高考阅卷标准更多元,评卷思路更开放,“不能还有主题先行的观念”。比如,全国卷Ⅰ选关键词,如果学生选食品安全、空气污染,会不会因此失分?“这一角度会不会有问题,这也是部分考生会担忧的;即便想写食品安全、空气污染也不敢。”
熊丙奇建议,未来的高考作文应坚持走“材料作文”方向的改革探索,在给予学生选择权、思辨与表达空间等方面持续努力。对于材料作文写作,考生也需要转变应试作文的思路。
北京卷和全国卷:考察学生对现实、传统与未来的理解和把握
点评人: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
“高考作文题目必然具有普适性和贯通性。因此,任何高考作文题目都必然映射着生活的发展变化,映射着生活中传统、现实与未来的碰撞和交融。2021年全国9份试卷,10个写作题目,也体现着这一规律。”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比如,全国卷Ⅰ让考生“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表面是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其实是想让考生认识中国的历史、现实、未来,认识中国的发展变化。选词中既有传统的京剧、长城,又有时尚的高铁、共享单车,还有举国关注的“一带一路”和食品安全等。全国卷Ⅱ中“六个名句”既体现中国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也有着化育后世的意义。全国卷Ⅲ“我看高考”和“我的高考”两个选择方向都既包括对高考四十年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关注。
同样的,北京卷作文题之一“说纽带”:“这纽带,既有形象之意,又有抽象之涵;既有纵向历史与未来的关联,又有民族和文化的沟通。”王大绩说,作文题之二“共和国,我为你拍照”,“涵盖着共和国的百年历史,1949年的过往,2021年的现实和2049年的未来。”
天津卷:命题相对保守,在稳定中求创新
点评人:天津市钢管公司中学高三语文组老师
“之前我还担心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会不会离学生太远,让学生不能发挥个性,或者是让一部分学生写不出高度,文章流于表面,但是看到这个题目,之前的担心就没有了。”天津市钢管公司中学高三语文组王伟(化名)老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今年的考题“重读长辈这本书”既兼顾了近年来的时代主旋律,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尊老价值观的弘扬,又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在成长过程中长辈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给予了学生什么样的精神营养,学生对长辈有什么样的情感,都会因人而异”。
不仅如此,老一代和青年一代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政治认同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对年轻人而言,先了解身边的长辈,才能真正的了解这个国家和历史。“‘重读’这个词很重要,强调重新认识,有深入思考才能有碰撞和创新。”
在王伟老师看来,这样的作文题目不容易写跑题,可以写人生、写传统、写时代,也可以写自己。从这几年的出题思路看,高考作文已经不太会在文章立意上难为学生了。“但是如果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以及一定的阅读量做基础,这样的开放式话题作文也不容易得到高分。”
据该老师介绍,多年来天津地区推行的教育改革,已经在课业任务上为学生减负了很多,学校的课外活动也不少,图书馆的藏书也是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本报记者李伟采访整理)
以上,就是30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19高考作文命题分析:考察对现实传统与未来理解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