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成立
二外党委副书记郑瑞君介绍:“二外是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成立的。她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传统。”1963年,周总理率团出访亚非后,认为我国外交事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外语外事人才,提出要在北京筹建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周总理的直接关心下,1964年,二外当年筹备、当年招生、当年开课,10月,首批640多名学生进校入读。
“周总理十分关心二外的办学,曾先后五次来学校指导工作或参加师生活动。”郑瑞君介绍说,学校把“总理精神”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独特的精神内涵进行凝炼和传承,激发师生秉承“总理精神”,志存高远,奋发有为。
现在,二外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体学科,以旅游管理为特色学科,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以“把世界介绍给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为使命,弘扬“明德、勤学、求是、竞先”的精神,培育“爱国、实干、卓越、奉献”的文化,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理念,立足北京,服务首都,辐射全国,培养外事、旅游、经贸、文化等方面的国际性应用型人才。
国际化目标导向的学生培养模式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实践,二外形成了“学用结合,注重实践”的办学特色,明确了“国际导向、专业复合”的培养特色,坚持“外语复语”、“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的国际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外语各专业强调“技能领先,注重实训”,狠抓基本技能训练,采取“外语+外语”的复语模式进行培养。也就是说,各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在本专业语种之外,再引导他们学习并强化第二种外语,“这主要是考虑到掌握两门外语的学生毕业后会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而且发展后劲也比较足。”语言专业学生进入高年级时,选修相应语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有关经贸类课程,在语言文学领域外,及早得到相关实务类课程的训练,外语的优势加上专业的复合,会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很快上手、脱颖而出。
非外语各专业依托学校优势的外语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外语强化训练。学校对考入四个非语言学院的学生采取“专业+外语”的培养模式,除本专业系统学习和训练外,还会强化英语学习。“这四个学院学生的英语课程多是按照英语专业设置,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是要求严、基础厚、能力强,越来越多的本科生正是在校期间通过了英语专四或专八考试,获得海外留学、中外文化交流、国有大型企业、外向型经济领域就业机会的。”
“实践育人工程”使语言文化教学走出教室
语言类专业学生缺少外语环境,如何普遍提高外语能力呢?二外确立了“实践育人工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大型国际会议、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的语言服务等志愿工作,深化学生对语言文化的学习和掌握。
二外的“实践育人工程”有独特的内涵,那就是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作为专业培养的一部分,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近年来,二外学生参与服务了包括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非合作论坛、世界旅游组织大会、首届北京国际电影季等一系列高端国际活动。学生学习外国语言文化的热情得以激发,又获得了难得的综合素质培养和锻炼机会。由此,二外获得了更多的国际声誉。去年,二外学生开始成建制走出国门,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首届国际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当时组委会邀请语言服务志愿者,全球只有二外和英国的一所高校受邀请。”这是二外学生实力的体现,郑瑞君自豪地说。
除了国际大型比赛和会议,二外学生在国内外院校的交换学习和实习实践机会也不少。二外和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主动建立合作关系,为该校开设俄语和法语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去顶岗实训。二外已和国外121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每年有300名左右学生有海外学期,最短时间是4个月,最长可达1年。
语言类专业有特殊要求
如果入读二外后没能进入心仪的专业学习怎么办呢?可以转专业吗?郑瑞君介绍:“语言类专业的专业性较强,且由于语言教学的特殊要求,一般不能自由转换专业。”
但学生进校入读后,可通过辅修学习心仪的专业。辅修课程对所有学生开放。学生经过选拔考试,所修课程全部合格,将会获得辅修专业证书。学生也可参加第二学士学位学习,在四年学习毕业后,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再学习两年,取得另一个专业学士学位。二外的第二学士学位考试,只针对旅游管理和国际经贸两个专业,其中国贸专业单独编班、单独制订教学计划。
17专业在京招生 新增两专业
二外今年在京统招涉及17个专业,计划招收731人,其中文科348人、理科383人。商务英语和酒店管理是今年新增专业,均在京招生。商务英语招26人,文科12人,理科14人。酒店管理招24人,文科10人,理科14人。
据了解,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计划在京招收84人,男生47人,女生37人。
学校在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投档比例为100%,符合招生条件并且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进档不退。二外在京录取高分的第二志愿考生,在第一志愿录取时为第二志愿的考生预留5%左右的招生计划。
八成毕业生在京就业
从二外走出的数万名毕业生,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涌现出国台办主任王毅、中国驻朝鲜大使刘洪才、中国国旅集团董事长盖志新、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裁和广北等一批杰出人士。
学校近3年本科生就业率分别是96.68%、95.83%、96、53%,均高于北京市高校平均水平。就业方向首先是国家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和传媒机构等。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每年约有80%的毕业生在北京工作。
学生心里话——
艾思韵,阿拉伯语系大一学生:我非常喜欢小语种。渴望比较系统地了解宗教文化,于是选择了二外。
可能是学习语言的原因,我周围的同学们学习都非常刻苦,非常努力。大家坚持晨读,坚持上晚自习,一般情况下,同学们都会学到10点半以后。
杨永峰,国际贸易学院文化贸易专业大三学生:我喜欢文化贸易这个专业,根据自己成绩情况选择了二外。文化贸易这个专业发展前景很乐观,但也很有挑战性。
除了学习氛围浓,二外社团活动也很多,大家在这儿学习生活感觉非常充实而又充满乐趣。(北京考试报记者:刘海燕 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周立奇)
以上,就是30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解读及报考指南 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