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归集
1、2015《考试说明》解读
2015年全国新课标语文《考试说明》和2014年相比,在试题结构、赋分、题型、默写范围、能力要求、时间、分值、难度等方面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可谓一脉相承,体现了稳定性和承继性原则,这是基于社会大背景和新课标考试省份逐年增多而需要阶段性稳定的考虑。
只是题型示例有两处变化:(1)2015年文言文阅读新增了“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的新题型;(2)实用类文本阅读新增了“新闻材料阅读”的题。
2、2014年高考考情报告
(1)论述类文本阅读。卷Ⅰ选的是关于“悲剧”的材料,着重考查考生的“审美”水准和情趣,知识性和文艺性很强;卷Ⅱ选了关于“食品安全”的材料,考查考生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时代性和现实性很强。设题中规中矩,难度适中。
(2)文言文阅读。卷Ⅰ选了《旧唐书·于休传》,卷Ⅱ选了《明史·韩文传》,均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选文长度均为650字左右。题型有:文言实词、断句、文意概括、文句翻译。
(3)古代诗歌阅读。卷Ⅰ选了宋词,卷Ⅱ选了唐宋诗(两首),考查点相对稳定,突出考查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情景关系、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等。
(4)名句名篇默写。卷Ⅰ、卷Ⅱ的题型均为根据语境填写诗文句子,注重经典篇目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和富有哲理、启迪智慧的句子。不偏不怪。
(5)文学类文本
阅读。卷Ⅰ选了叶紫的《古渡头》,卷Ⅱ选了刘庆邦的《鞋》,均为中国小说。均有一定的深度,体现出不同背景下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材料长度均为1
500字左右。注重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构思技巧,探究文本的深刻意蕴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6)实用类文本阅读。卷Ⅰ、卷Ⅱ均选了科学家的题材,卷Ⅰ选了邹丽焱的《玻尔传》,卷Ⅱ选了《爱国科学家邓叔群》,一为外国科学家,一为中国科学家。所选传主多为在不同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
(7)语言文字运用。卷Ⅰ、卷Ⅱ考点均为成语、病句、连贯、图文转换等;成语考点,考查成语辨析能力,题型为选填成语。图文转换,主要是考查根据图中的活动构思框架写一段话。
(8)写作。2014年高考和以往一样,作文考查均为新材料作文。卷Ⅰ选了关于“山羊过独木桥”的材料,卷Ⅱ选了关于给动物“喂食”的材料。切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考生实际,考生有东西可写。
二、命题预测
(1)论述类文本阅读|——2015年高考,考社科类文的可能性大。
(2)文言文阅读——2015年高考,考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
(3)文学类文本阅读——2015年高考,考中国小说的可能性大。
(4)实用类文本阅读——2015年高考,考新闻阅读的可能性大。
(5)写作——2015年高考,考贴近生活实际、蕴含
丰富的材料作文。
三、典题示例
(一)现代文阅读
【2015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联考卷(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育目的的价值追求应该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中介转化地位决定了教育只能着眼于人的发展。然而,教育培养的不是抽象的人,不是无价值内涵的人,而应该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
实践的人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和能动的存在物,这表现在以“主体性意识”为核心的自为、自觉、自主、自由、自创等诸多方面。主体虽然特指人,但人并不因此就能自然而然地成为真正的主体。即使在某种意义上人都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主体,也有一个主体性强与弱的差异。真正作为主体的人或主体性强的人,必须具有相应的主体价值、主体能力、主体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人在实践活动中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主体力量,并正确地使用和发挥这种力量。为此,人就必须客观地认识外界客体和正确地认识主体自身,这是人获得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
教育要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要引导人去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二是要引导人去充分认识和把握自身的价值。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他越能科学地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越了解客体,越具备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他的主体力量就越强,就越能适应和超越客观现实。因此,认识和把握客体,是人确立自己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但是,认识和把握客体,具备与客体交往的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只是客观地赋予了人以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能否得以发挥和确证,还取决于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的强弱。要提高人的主体性和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教育就必须引导人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即充分认识人在客观规律和客观环境面前的潜在的巨大能动性。据此,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超越意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人认识外部世界的规律和人自身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主体化,增强主体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自由度和自觉度。教育只有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才能更有效地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同时也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必须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培养,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趋势和现代教育目的的核心。坚持从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追求,并依据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发挥和发展了人的主体性来审度教育,这为评判教育的现代性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价值标准,也为教育实施的全过程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
(选自扈中平《教育目的论》)
1.下列有关“教育”和“教育目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在自身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处于中介转化地位。
B.教育引导人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也就是引导人充分认识自己在客观规律和客观环境面前的潜在的能动性,从而提高人的主体性。
C.引导人认识外部世界的规律和自身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此。
D.教育要有效地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
【答案】D(选项表意与原文不符。原文“有效”前有“更”字修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参与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人具有能动性,具有主体性意识,他们表现出自为、自觉、自主、自由、自创等特点。
B.不同的人,主体性强弱不同,在主体价值、主体能力、主体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方面会存在差异。
C.人们在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前,就应该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充实自己的主体力量,并正确地使用和发挥这种力量。
D.人们在获得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后,才能客观认识外界客体和正确认识主体自身,所以人应该争取尽早成为实践的主体。
【答案】D,才能……”颠倒了条件关系。且选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要把抽象的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把无价值内涵的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B.主体力量较强的人,能科学地认识、把握客观规律,具备实践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适应和超越客观现实。
C.现代教育呈现出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培养的趋势,现代教育目的的核心也在于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培养。
D.评价教育的现代性,最根本是看教育的目的是否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其是否注重人的主体性。
【答案】A(“把抽象的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把无价值内涵的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理解错误。原文只是说“教育培养的不是抽象的人,不是无价值内涵的人,而应该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并不涉及转化的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冲刺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石青嫂子
艾芜
早上太阳仍象往天一样,把晴美的阳光抹上满峡的树林,叫带露的树叶草叶都亮得耀人的眼睛。只是石青嫂子的心上却阴暗极了,阴暗得象夏季乌云满布的天空一样,随时都会雨点似的落下泪来。看见屋里踢倒的板凳,打烂的灯,再看见门前地里一片乱踏的脚迹。菠菜的叶子,踩来变成烂泥;番茄踩成一滩一滩的红浆。那些红浆很使石青嫂子疑心,怕是夜来扭扯的时候,石青身上流出来的血。
有石青的时候,她从来没有感到过她这间山峡中唯一的茅屋是孤独的、寂寞的、可怕的。她只觉得面临小河、背靠山岭的一片斜坡,给予她无限的繁忙和劳碌。她终天头上包着一张蓝布帕子,不是拿锄头挖地、镰刀割草,就是手腕上挂个篮子,采摘什么东西。晚上星子都现在山峡的高空了,树林茅屋全隐藏在轻雾里面,小的孩子,坐在门前哭着喊妈的时候,她还在地里摘着苦瓜豇豆或是茄子辣椒,准备明天一早挑到五里以外的镇上去卖,好换点米回来。
但自当家人被抓壮丁后的第四个月,有一天,忽然有三个人大模大样踏进了她的菜地,拿一根带子在东量西量的。她大声地加以阻止。
“呵呀,你们踏着人家的菜地哪,那是才撒下种的!”
一个站在斜坡边上的人,穿着长衫,悠悠然吸着香烟的,露出轻蔑的神色,叱责地说:“你在吵个鬼呀,这样叽叽喳喳的!”
“这是我的地呀,我不该吵么?”
吸着香烟的人眉头一扬,轻蔑地说:“这是吴老爷的!”
“你们还是搬走的好,没有看过你们这里,人凶狗也恶的!”
“要我搬走,那容易!人家苦了十年,
不说啥子,就是汗水也流了几十百桶去了嘛!你就拿棒棒来赶,我都不会搬的!”半晌,才望下屋后的斜坡,恨恨地说。
三个人走了以后,峡谷里又重新平静了。风在林间吹过,叶子微微作着声响。
有一天半夜后,石青嫂子突然被狗的凶猛叫声弄醒,同时又听见什么东西在毕毕啪啪地爆响,睁开眼睛一看,满屋通明透亮,不住地冒进烟子来,她明白隔壁灶房起了火了。火在茅屋上吼着、跳着、笑着,尽量发挥暴虐的能事,不到一顿饭功夫,就把屋子和屋里的一切,烧成平地了。连屋子侧边广柑橘子的树叶,都烧得焦黑。火光没有了的时候,一坪炭屑还在黑暗中发着红焰,冒着烟子。石青嫂子想着她这年年都在培修的屋子,想着慢慢买来的家具,想着那条没有跑出的猪……便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把这半年来所受的冤屈和痛苦,都借声音发泄个一干二净。
第二天早上起来,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路咒骂,直朝吴大老爷住的地方冲去。
“快开开,我要去看吴大老爷!”
石青嫂子一面打栅栏,一面乱骂起来:“你这狗,你为啥不开门!”
骂了好久,手也打痛了,栅栏门还是紧紧地立在那里。石青嫂子累极了,便只好坐在那里喘气。
石青嫂子休息了半天,觉得对于栅栏门简直无法可想。于是,她只得慢慢地走回家去。
斜坡上的菜,一给人扯光踏坏,火烧过后的地方,就更加显得荒凉了。在这里既无房子躲避风雨,地上又没出产给她生活上的希望,而那恶人暗中还不晓得更要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来。唯一的法子,就只有离开这个地方了。到什么地方去呢?她不知道,单觉得离开好些,离开这里,孩子们或许不至于饿死。
她背上背着铺盖卷,怀中抱着婴儿。他们一家大小顺着小河边,直朝镇上走去。绕到山半腰上的公路时,便又看见峡谷里他们住过的地方了。
峡谷里蒙着轻微的白雾。金灿灿的早上阳光,照着岭上的松林。小河边的果木树和那片垦过的黑土,还阴沉沉的,留有夜来的阴影。孩子们首先看见了,便欢叫起来:
“妈妈,我们的家呀,你看,在那里!”
妈妈只瞟了一眼,不敢多看,怕流出眼泪,便低头走她的。
但孩子们却都问了起来:“妈妈,我们啥时候回去哪?”
妈妈忍着眼泪,哄他们说:“等橘子柑红的时候,我们就回来!”
孩子们
都感到满意了,走了一会,他们又问:“妈妈,我们到哪里去呢?”
妈妈怔了一下,半晌才想出哄他们的话来:“我们去找爸爸!”
孩子们更加快乐了,连声发笑地喊着爸爸,但作妈妈的却忍不住了,眼泪双双地滴落下来。
她走了一会儿,眼泪流够了,心里清爽些了,还听见孩子们一路满有生气的笑声,便又鼓起勇气,咬定牙巴地想:“不论啥子艰难困苦,我都要养大他们的!”
1947年9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描写了抗战胜利后一个农村劳动妇女倔强的生活意志和艰辛的生活道路,表达了作者对石青嫂子这一类劳动妇女同情。
B.石青嫂子的是不幸的,她遭遇了“丈夫被抓壮丁”“地主丈量土地”“地主派人夜晚烧毁茅屋”“被逼走上流浪”的悲惨生活。
C.小说用明暗交错的两条线索推动着情节发展。石青嫂子身居前台,而吴老爷始终在幕后,犹如魔影一般摧残着石青嫂子的生活。
D.小说结尾处,对孩子们与石青嫂子的描写,表现孩子们的天真无知,更与石青嫂子的愁苦形成比较,凸显了主人公痛苦之情。
E.小说语言典雅华丽,人物性格鲜明,既深刻揭露地主对农村统治的罪恶,又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的信念。
【答案】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A“表达……同情”不全面,应该还有歌颂她的性格和心灵的一面。D“与石青嫂子的愁苦形成比较,凸显了主
人公痛苦之情”错,孩子的欢乐高兴,预示对生活前途怀有坚定的信念。E“语言典雅华丽”错,应是“语言朴素洗练”)
(2)小说开篇第一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①小说开篇描写了晴美的阳光普照峡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清新和美的氛围,与后面石青搜子阴暗的心情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人物痛苦的心理。②引出昨夜石青被抓壮丁的事件,也自然引出了石青搜子在石青被抓壮丁后所发生种种遭遇。(“对比”、“引出下文”,意思符合要求即可)
(3)小说中的石青搜子是一个怎样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案】石青嫂子是一位勤劳善良,热爱土地,热爱劳动,易于满足,又满含生活希望,坚韧不拔的农村妇女形象。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石青嫂子对命运的抗争是软弱的。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观点一:不同意。理由:①石青嫂子在丈夫石青被抓走后,只有孤独、寂寞、害怕,依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②地主吴大老爷要强占石青一家辛勤开垦的土地、营造的茅屋。遭到石青嫂子严词拒绝。③当有一天夜里,自己的茅屋被吴老爷派人烧为灰烬后,她跑到吴老爷家门前大声诅咒,讨说法。④即使在被逼无奈,带领五个孩子离开土地,流浪乞讨,仍然咬定“不论啥子艰难困苦,我都要养大他们的”,面对不幸的生活仍然满含信心。[来源:Z,xx,k.Com]
观点二:同意。①吴老爷派人来丈量土地时,说要他一家人搬走,石青嫂子只是在心里发狠“搬走,没那么容易”,石青嫂子还对地主吴老爷包有幻想。②当茅屋被烧为灰烬,自己的生活失去希望时,石青嫂子去吴老爷家理论,但是,在不能见到地主吴老爷时,无计可施,只好回家,与孩子们离开这块土地,走上了流浪的生活。③从以上来看,石青嫂子面对不幸的生活采取了逃避的态度。(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5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卷(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郭永怀:永远的怀念
王向田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县西滩郭家村。1933年至1935年在北大物理系就读。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国难当头,坚定了郭永怀科学救国的信念,他认为要使国家强盛起来,首先要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发展航空事业。
为此,他放弃了专修光学的夙愿,改学航空工程。
1940年9月,郭永怀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师从辛格教授,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他出色的工作得到导师的赞赏。1941年5月,郭永怀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著名力学家冯·卡门的指导下从事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研究,以优秀成绩获得博士学位。那段时间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工作、学习的中国人还有钱学森、林家翘、钱伟长等。
1946年,郭永怀受聘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此后的10年是他科研的黄金时期,他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
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永怀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漂洋过海的。受聘于康奈尔大学时,他就向校方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要离开”;在是否申请接触机密资料的表格栏中填了“不”;对于让他申请加入美国籍的来信,一概置之不理。他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参加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康奈尔分会,经常和大家热烈地讨论祖国的未来。
1956年2月、6月,钱学森两次给郭永怀飞鸿传书:“快来,快来!……这里才是真正科学工作的乐园!”“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了办公室,你的住房也准备好了,离我们也很近,算是近邻。”
在钱学森等人的召唤下,响应祖国建设需要,1956年11月,郭永怀拒绝了康奈尔大学的百般挽留,放弃优厚条件,乘船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
回国后,郭永怀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
力学与国防科研上。张涵信院士回忆:“彬彬有礼的郭永怀先生,对力学工作十分严肃认真。他甚至连Supersonic是翻译成超声速还是超音速,Euler的名字为什么翻译成欧拉等都讲究。”
1958年1月,郭永怀出任《力学学报》主编。钱伟长已被打成右派。郭永怀了解钱伟长的学术功力,仍然请他任编委。一次,一位知名教授向学报投稿,钱伟长发现其论文中竟有51个基本错误,提出不宜发表。那位教授向编委会提出“左派教授的文章不许右派教授审查”,对此郭永怀不屑一顾,他说:“我们相信钱伟长的意见是正确的,这和左、右无关。”
1958年,教育界开展“教育革命”,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运动中也出现了“左”倾倾向。有些人通过向空中扔十字架用库达—儒可夫斯基定理不好解释,就认为这个定理不对了;通过观察荷叶上的水滴可自由运动,就说NS方程的边界条件是不对的;通过当时设计部门说,飞机的阻力现在还不能用边界层理论算,就认为边界层理论没用。他们请来郭永怀,想让他赞同这些“新发现”,不料郭永怀说:“我常想,一个新发现,要推翻什么东西,应该有以下工作。第一,要经过慎重的思考,你们说的问题,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只看到了表皮现象,就做结论。第二,要有真正的胆识,敢于做研究。你们对荷叶是很有胆量,但不是科学的胆识。第三,要有毅力,可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要有非搞清楚不算完的毅力,你们不是这样,是凭一时的热情冲动。”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望着蘑菇云冉冉升起,郭永怀忘却了多年的紧张、疲劳,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激动。为新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他贡献了全部心血。他经常亲临西北核基地进行试验。当时国内航线大都是苏制的中小型客机,既不舒适也不安全。为了节省时间,他总是乘坐飞机,尤其选择夜航,他说:“乘飞机节约时间,夜航打个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
他曾教导年轻人说:“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1968年10月,郭永怀赴西北核试验基地进行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发射试验工作。12月5日,在返回北京汇报时,飞机在着陆前失事。悲痛的人们找到郭永怀的遗体,发现他和警卫员两人搂在一起将公文包紧紧抱在胸前,包中的机密材料完好无损。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还是祖国的利益。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选自《清华大学新闻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郭永怀1935年就读于北大物理系,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到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他认为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和航空事业是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首要条件。
B、郭永怀在多伦多大学,师从辛格教授,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冯·卡门,以优秀成绩获得博士学位。
C、郭永怀受聘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在此度过了他科研的黄金时期,他对超声波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D、郭永怀出任《力学学报》主编,在钱伟长已被打成右派的情况下,仍然请钱伟长任编委。有些人想让郭永怀赞同一些“新发现”,而郭永怀却不置可否。
E、郭永怀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之际,忘却了多年的紧张、疲劳,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激动。他为新中国核武事业贡献了全部心血。
【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A说“郭永怀1935年就读于北大物理系”不够准确,郭永怀应是1933年至1935年在北大物理系就读。C说“超声波”错,应是“跨声速”;D说“郭永怀却不置可否”错,郭永怀对一些所谓的“新发现”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2)郭永怀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答案】①科学救国:为科学救国而留学;国难当头,为使国家强盛改学航空工程。②心系祖国:向康奈尔大学校方表白要回祖国的意愿;拒绝加入美国国籍;留美期间常和大家讨论祖国的未来。③毅然回国:拒绝康奈尔大学的百般挽留,放弃优厚条件,回到祖国。④报效祖国:回国后,组织、领导力学与国防科研;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⑤为国献身:飞机失事,为国防事业壮烈牺牲。⑥祖国至上:牺牲时将公文包紧紧抱在胸前,使机密材料完好无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到的还是祖国的利益。(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答到其他点、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3)钱学森给郭永怀的飞鸿传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一是表达了钱学森盼望郭永怀早日回到祖国的急切之情;二是表达了钱学森对祖国这个“真正科学工作的乐园”的深切赞美之情;三是表达了钱学森求贤若渴、巴不得郭永怀来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工作的迫切心愿。(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答到其他点、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4)你从科学家郭永怀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认识。(8分)
【答案】示例:从事科学工作:①要有真挚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科学理想。②要有精深的理论和真才实学。③要有冷静、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④要尊重科学,勇于讲真话。⑤要经过慎重的思考。⑥要有真正的科学胆识,敢于做研究,勇于实践。⑦要有非凡的科研毅力。⑧要有无私奉献、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每答出一点得1分。答到其他点、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四)写作
【2015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年是一棵大柳树,年来了,离春天就不远了;
也有人说,年是家的集合号,年的号角吹响,人人归心似箭;
又有人说,年是历史车轮的痕迹,是中华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史册。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这则材料作文,虽然中心词是“年”,但是写作的内涵却是与年相关的自然、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联想到人生等主题。
首先,第一句中的“年”,是自然的象征。立意角度:①“年”到了,杨柳发芽了,一年四季在于春;②“年”,这春天的日子,让人觉得充满了希望;③迎来新年,播下希望的种子;等等。
其次,第二句中的“年”,是民俗的见证。立意角度:①感受“年”的家庭温馨的相聚之旅;②回家享受年夜饭,团团圆圆过新年;③向长辈们举杯祝福,是游子们立马飞回家的坚实理由;等等。
再者,第三句中的“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可以从回顾历史的角度立意,如“年”走过春夏,越过秋冬,穿过风雨雷电,冲破云雾雪霜,带着岁月的风尘一路走来;可以从存在于记忆中的“年”味道,以及对于“年”的新思考的角度立意。例如,①满含着先民智慧与情感的“年文化”;②难忘过年放鞭炮,吃饺子,贴对联、年画等传统;③重新搭建年俗,让传统文化有所发展,等等。
以上,就是30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15年高考压轴语文冲刺卷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