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覆盖面广,赋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不辨古今
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这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所谓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如2022年高考湖北卷第10题: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
“鄙”在现代汉语中,有“卑鄙”之意,这是道德层面的;但“鄙”在古代汉语中,绝没有“卑鄙”之意,而只有“浅陋”之意,这是认识层面的,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所以,A项就犯了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的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浅陋”。
二、不知通假
对古代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而仍按原字去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如2022年高考四川卷第8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内:里面
该句中的“内”是“纳”的通假字,意思是“使……进入”,意译为“投入”,如“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C项就是因为不懂得它是通假字,未能按所通之字“纳”去解释,而仍按“内”的字面义去解释,因而造成了理解的错误。
三、不明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仍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如2022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奇妙
该句中的“奇”是词类活用,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解释为“以……为奇”(认为……是奇才),中学课本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促织》)两句的“奇”也是这种用法。而A项在解释“奇”时,不明白这一词类活用现象,仍按“奇”的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导致了解释的错误。
四、不分单双
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和“方”是两个单音词连用,释义时应分别解释为“土地”和“方圆”;如果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名词“地方”,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再如2022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
该句中的“欺负”是两个单音词“欺”和“负”的连用,应该分别解释为“欺诈”和“背弃”;而A项却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欺负”,试想,下属哪来的胆子去“压迫、侮辱”上官呢?这明显有悖常理,所以A项的解释是错误的。
30高考网小编推荐:
以上,就是30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备考:文言实词释义题失误原因与对策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